图画书幼儿观察能力的年龄特点与指导策略(5—6岁)

(一)5~6岁幼儿图画观察能力的基本特点是:

  1. 能很好地把握单页图画中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页与页之间的内容联系,观察的有序性、细致性、概括性、坚持性等已发展到一定水平。

    绝大部分幼儿能按顺序完整讲述单页图画的内容,大部分幼儿能完整讲述多页图画所呈现的内容,部分幼儿能够完整讲述整本书的图画内容。

​ 2. 能够对画面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、解释,作出某种推断。

幼儿不仅能比较细致地观察、描述图画内容,还能对图画中隐藏的人物心理、因果关系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,也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对图画内容进行预测和推断。

​ 3. 在理解图画内容的基础上,能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理解图画书的表现方式,即基本结构。

(二)5~6岁幼儿图画观察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:

教师对5~6岁幼儿图画观察能力的指导可重在对多页图画内容的连续观察上,从而引导幼儿由关注单页图画的内容向分析、推断多页图画内在的联系乃至主题内容、逻辑关系等过渡,培养幼儿对于图画内在信息的分析、推理能力,帮助幼儿逐渐了解图画书的基本结构。具体可运用以下指导策略:

​ 1.根据图画书的结构引导幼儿连续观察多页画面,从整体上把握图画书的基本内容。

图画书的图画总是以一定的结构呈现的,有的是连续性的情节结构,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《古利和古拉》,有的是句式重复的结构,比如说《逃家小兔》。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,根据图画书内容将其划分为多个完整意义单元,请幼儿观察一个完整意义单元后,再对这个完整意义单元的图画进行表述。

比如故事《逃家小兔》,便是句式重复的结构,妈妈和小兔以“如果你变成……我就变成……”的句式展开对话来编构故事情节。我们也会发现它是由两个页面构成的完整意义单元,例如小兔说:“如果你变成大树,我就变成小帆船,漂得远远的,远远的。”妈妈说:“如果你变成小帆船,我就变成风,把你吹到你想去的地方。”我们可以让幼儿先观察这两个画面,一幅是海面上飘着一只小帆船,这只小帆船和我们平时看见的不一样,它长着长长的兔子耳朵,让幼儿想象这个小帆船便是小兔子变得。另一幅图画和前一幅的区别就在于,图妈妈出现在远处,大口大口地吹着凤,兔妈妈变成了一阵阵地风,把小帆船吹得远远的。这样的画面能引起幼儿无尽的想象。

这个故事中每两个页面构成一个完整意义单元,整个故事有九个这样的意义单元,每个意义单元之间也是密切联系,不管小兔子变成什么,总“逃”不脱妈妈的爱,如此循环,最后回到起点。在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先让其观察完一个意义单元,再引导幼儿按句式看图画进行完整表述。在这个过程中,幼儿不仅学会了观察多个页面构成的意义单元并进行表述,也能分析推断出多个页面之间的关系和整个故事的逻辑结构,更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图画书的内容。

​ 2.多采用整体性的、深层次的提问。

我们在引导幼儿连续、完整地观察某部分或某几部分图画内容之前,通常需要先抛出一系列整体性的、深层次的问题,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具体的图画。

还是以《逃家小兔》为例,在幼儿阅读之前,我们可以问“小兔子接二连三地变成了什么?”“兔妈妈又是怎么做的?”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观察每一幅图画,通过观察,幼儿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。然后我们可以再问“为什么兔妈妈要跟着小兔子变来变去?”这个问题的重点就在于,让幼儿去分析兔妈妈变的和小兔子变的有什么关系,从而让其明白兔妈妈是因为爱小兔子,想要保护小兔子才会跟着小兔子变来变去,体会其中浓浓的母爱。

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图画书的内容和结构,设置整体性的、深层次的问题,引导幼儿通过观察,思考页面之间的逻辑关系,并能对图画书的内容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、解释和推断。

3.在幼儿观察整本书的图画之后,教师要引导幼儿梳理图画内容,帮助幼儿了解图画书所呈现出来的结构。

幼儿阅读完一本图画书之后,我们可以再一次翻开大图书,用“开始”“然后”“接着”“最后”等引导语带领幼儿梳理图画书内容发展的顺序及基本结构,也可以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引导。图表的填写可以用图画加文字的方式来填写。

总体来看,大班幼儿观察图画的有序性、细致性、概括性、坚持性都有一定的发展,我们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其通过观察分析、推断多页图画的内在联系,培养对图画内在信息的分析和推理能力。在平时的阅读中,我们要弄清楚图画书的内在结构,将图画书划分成几个完整的意义单元,让幼儿观察每个单元的图画,在此基础上把握整体内容,同时还要注意通过深层次的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画内容,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断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