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画书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特点
幼儿期是观察力发展的萌芽阶段。3岁以前幼儿的观察多是随意的,无目的性的。比如说,这一时期的幼儿在小区玩耍的时候,无意中会被鸟儿的喳喳声,汽车的喇叭声,还有开得正艳的花朵等各种事物所吸引,有时候还会盯着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看上好一阵子。这时他们的知觉是被动的,是无意的知觉,简单地说,这些知觉都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。
而当幼儿渐渐成长,我们带着他到户外去感受春天,观察春天的树叶、花朵,分辨它们不同的颜色,感觉不同的气味,感受春天的阳光、微风时,这时的观察才是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等多种感知觉综合的结果,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理解、思考,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。
我们发现,幼儿早期的观察基本上是被动的、无意识的观察,这一时期的观察需要成人的引导,否则很容易被外界其他事物所吸引,分散注意力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在我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,幼儿的观察能力逐渐由先前的无意知觉转变为有目的、有组织的多重感知觉综合的“思维的知觉”,形成初步的有目的、有方向、自觉的观察能力。
但就整个发展来说,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还是不够的,他们观察的目的性、持续性、理解性、条理性等都还不强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观察的目的性发展
刚刚我们谈到,幼儿早期的观察是随意的,无目的性的。这一时期的观察需要成人的引导,否则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。到了中后期,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增强,开始排除干扰,主动进行观察。在—项关于幼儿观察的研究中,研究者将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分成了三级水平。
一级: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,遇到困难和干扰也能坚持细致观察;
二级:能够有目的地观察,但遇到困难和干扰不能克服,不愿坚持;
三级:不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,东张西望,或只看一处,或随意乱指。
二、观察的持续性发展
我们都知道,幼儿自我控制力较差,容易受外界的干扰,所以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坚持长时间观察。另外,幼儿的情绪、兴趣、爱好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时间。不过在教育和引导下,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事物。
在上述的测查实验中,各年龄幼儿观察图画的平均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。3—4岁幼儿的观察时间平均为6分8秒; 5岁时为7分6秒; 6岁为12分3秒。从6岁开始,观察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。这表明大班学生是观察持续性发展的快速期。
三、观察的理解性的发展
所谓观察的理解性就是指在观察过程中,善于发现某种事物的特征,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,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。一般来说,小班幼儿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,观察处于无意识、零碎、孤立的阶段,这时幼儿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现象,无法把所观察到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,观察的概括能力很低。
例如,图片上画着一棵苹果树和一个小女孩,苹果树上结满了红苹果。小班幼儿看见这幅图片可能只会注意图片上的苹果了,往往注意不到图片上的小女孩,也不会建立小女孩和苹果树之间的联系,想象“小女孩想要摘苹果”这一主题。这个时候他们处在只是理解图画中个别对象或者个别细节的阶段。而少部分中班幼儿开始能概括出图画之间的一些简单的联系。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导致的。
四、观察的顺序性和条理性的发展
一般地说,小班、中班幼儿的观察缺乏顺序性和条理性,往往是随便看,翻到哪里是哪里,或者是凭兴趣想看哪里是哪里,并且常常是边用手指,边看,嘴里还常常自言自语。大班幼儿开始掌握初步的观察的方法。但是也仍然处于萌芽阶段。